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战术预备队【 > 】战术预备队和区域预备队

2024-09-03 2:39:37 比分直播 阳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术预备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战术预备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预备队由什么组成?

预备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预备役部队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组建,属于人民解放军序列。平时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快速动员能力,必要时可按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

按规模和范围,分为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和战术预备队;按任务,陆军分为合成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反空降预备队、炮兵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预备队、通信预备队等。海军、空军在遂行任务时也编有预备队。合理编组预备队,正确把握使用时机,对于夺取、保持作战主动权,取得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在战争中,预备队的作用有哪些?预备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预备队是随着战争的演变而产生并发展的,早在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就提出了“斗一,守二”的作战设想,即投入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前线,三分之二的兵力在后方待命,伺机而动,这是有记录的最早的提出预备队的说法。

战术预备队【 > 】战术预备队和区域预备队



预备队其实质是一种具备较高机动能力的部队编组,以便能及时投入前线或者赶往其他战线,一般以轻步兵作为预备队,骑兵大规模出现后,骑兵逐渐代替轻步兵作为预备队,这主要骑兵的机动范围和速度远远高于步兵单位,支援能力更强。一支骑兵预备队可以代替数支步兵预备队的职能,节省出更多的兵力用于前线的作战。

预备队大规模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面战线的宽度宽达数千公里,而且军队的机动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具备强大突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装甲部队的出现,防御的一方不可能在上千公里的防线上做到阻止敌方装甲部队的突破,突破几乎是必然的,这时候为了防止防线出现整体的崩溃和动摇,就必须尽快的阻止敌军的进一步突破并封闭缺口,保持防线的完整,这时候就体现出预备队的重要性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快速机动能力的装甲预备队的作用更加明显。

现代的军队编制一般都是“三三”制,一般在一线部署两支单位,在后方部署一支单位作为战术预备队,应付可能出现的危机。更大的战役或者战略级单位留置的预备队更多,以苏德战场为例,双方都在战线后方部署强大的装甲预备队,通过对突入防线的敌军展开强大的钳形反击来粉碎敌军的进攻。对于进攻一方,预备队的作用同样重要,第一线的进攻部队在突破敌人的防线后往往无力再执行纵深的挺进任务,这时就需要向突破口投入强大的预备队进行纵深的发展和扩张,将战役性的突破扩大成战略上的突破,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实际的变化,而预备队就是为了应付这种计划之外的变化,提高指挥官的容错率。

预备队是随着战争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历史上诸多战役中,用兵娴熟的将领们普遍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随时在手里留一支预备队。

道理上可以这样解释:由于战场情况是千变万化。你的敌人不会站在那里等着你去打,他们在不断运动,而你的部队也在不断运动,而在运动,对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优势区域和劣势区域,严重的可能会在战场上突然暴露出战略要地无人占领。这个时候,你的预备队就体现出价值了——可以搬回劣势,可以扩大战果,还可以突然穿插到要害区域,给敌人致命一击。

战争的舞台上,“预备队”具有非凡的使命,并且始终是关乎作战全局的重要力量。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97年,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国和楚国,在郑国的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展开了一场大战,以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这场战斗基本上按照春秋时期普遍的作战方式,双方都列成三个方阵,进行正面决战。不过在战斗中,楚国国君楚庄王命令大夫潘党率领四十辆战车为“游阙”,以加强左翼的进攻。“游阀”就是一支机动部队,起到了预备队的作用。邲之战最终以楚军的胜利告终。这是古代最早关于战斗预备队的记载。

1944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存在哪些致命弱点?

1944年夏季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岌岌可危,苏军即将投入4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发起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意图全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发现苏军的战略企图,错误的判断苏军的进攻将会在南方发起,不仅没有大大加强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反而抽调了该集团军群许多部队派往了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被大大削弱了,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中央集团军群大体存在以下几个严重问题:

兵力不足:中央集团军群在5月份拥有42个步兵师(包括5个匈牙利师)、3.5个装甲师、2.5个装甲掷弹兵师和5个配备轻武器、执行反游击任务的保安师。不久便抽调出了2个装甲师在内的6个师转隶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却并没有选择收缩防线(希特勒不允许)以加强防御,实质上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能力大大削弱了。在长达1100公里的防线上,德军的步兵力量过于稀疏,射程有限的师属炮兵也无法通过集中火力以弥补步兵的不足,反坦克防御也非常薄弱。如第4集团军的防区,每千米正面只有119名作战士兵、2.1门野战和重型火炮、不到1辆突击炮。



防御纵深太浅: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非常浅,主防御阵地的深度一般只有5-6千米,几乎没有战术纵深,在战役层级也根本没有纵深可言,因为没有可供部署的预备队,每个集团军只有一个步兵师担任预备队,这意味着在苏军的突破还没扩大之前就必须迅速投入战场封闭缺口,只能部署在仅靠前线的附近,充当战术预备队。一旦苏军达成宽大又深远的突破,这些预备队可能连自己也会处于包围之中,更不用说去封闭缺口了。不止如此,希特勒严令不得进行后撤,这意味着德军无法执行擅长的机动防御,往往是恶化到极点的时候才会被准许撤退,但已经晚了,大量部队已经被包围歼灭。

预备队太少:二战后期随着装甲战术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大编制的重装突击集团,这种拥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以及火炮的单位拥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每次战役都基本可以达成突破,为了阻止这种突破,防御阵地的纵深越来越大以期在持续的消耗中削弱敌军突击集团的战斗力,但是仅靠步兵和火炮单位不可能彻底挡住这种进攻,最终还是要己方的装甲预备队通过反击来击退甚至歼灭敌军的突击集团。正如库尔斯克会战那样,即便苏军构建惊人的纵深防御阵地,但还是无法彻底挡住德军的进攻,最终依靠后方的几个坦克集团军不断的反突击才阻止成功。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远不能和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防御可比,而且德军也没有苏军那样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整个集团军群包括陆军总司令部只有1.5个装甲师的预备队,聊胜于无。

正是上述的原因导致在苏军的强大突击下,一开始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就迅速的被突破了,有限的预备队无力封闭所有缺口,而希特勒又拒绝实施弹性的防御,很快苏军的坦克部队就突进到了德军的大后方,尽管德军从其他防线抽调了大量部队驰援,但是太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基石,那些步兵师都被苏军合围歼灭或者重创了,如果在苏军突破的一开始就能有这些强大的预备队,或许可以挽救中央集团军群,可惜德军在东线没有这么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这也从侧面看出德军的防御已经过度扩张,如果希特勒拥有战略远见,他就应该前提撤退到长度大大缩短的防线上,以节省出兵力组建战略预备队,没有预备队德军不可能取得防御的胜利!

1944年德国已经穷途末路了,不仅兵员得不到补充,兵员质量下降,而且德国的工业受到打击,燃油得不到补充。在这个状况下德国已经千疮百孔了,不要说防线就连首都柏林都保不住了,在德国的死撑下还是撑到了1945年5月。

事实还是证明正义战胜了法西斯,让世界恢复和平。


“破屋子”处于处处漏风的状态。

希特勒、莫德尔等把精力集中在了子虚乌有的苏军可能从加里西亚发起直至科尼斯堡的攻势上,大量预备队被派往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连原属于中央集团军群预备队的第56装甲军也被调出。

对对面苏军的动态、数量的判断,严重出错,少估计出1/3~1/2的兵力,连号称“攻击锤”的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的到达也一无所知。

一线严重缺乏步兵师,后方缺少预备队,只有了了数个师在所属集团军后方当预备队(14步兵师、20装甲步兵师等),且只能当作半个师的统帅堂装甲师作为集团军群预备队。

同时希特勒的“堡垒”作战方式,划定了维杰布斯克、伯布鲁伊斯克等4~5所谓的堡垒城市,重兵防守,使一线作战兵力更相形见绌,共占用8个师的力量。

为弥补一线兵力不足的窘境,德军指定了详细的炮兵火力计划,想以此来阻挡可能的苏军攻势。后来却几乎没有起多大作用,原因是苏空军已成长为一支战场的决定性力量了,很多时候连德军防空部队都为自保而不敢与苏空军对抗的现象。

中央集团军所属第四航空队,实际已非常虚弱,单就可战斗的战斗机而言,仅剩不到50架,但面对的苏空军各种飞机却高达7000架以上。

最为被忽略的是铁路交通线及关键桥梁。苏游击队在开战前几天,完全瘫痪了德军后方铁路线,使后来战场上德军想撤撤不走,向想增援上不来。战役中几座关键桥梁,都成为德军的坟场和被包围的原因。

瞎砍了二句,不足望包含。

曼施坦因是如何说服希特勒准许他的部队撤入“东方壁垒”的?

能够说服希特勒这样一位热衷于“硬性防御”的人同意一个集团军群做大范围的战略后撤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还是放弃顿涅茨盆地这样的具有重大战争经济意义的地区。要知道即便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面临着被围歼的危险,希特勒都没有同意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的撤退,就是不愿意放弃对高加索油田的进攻企图,可想而知,曼施坦因能够说服希特勒必然经过激烈的争斗的。

针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撤退问题,曼施坦因和希特勒先后会见了四次,两次在前线,两次在大本营。第一次会面时,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危机,但是长远来看该集团军无法长期的据守,必须加强兵力或者缩短防线。希特勒否决了曼施坦因后撤的请求,允诺会从其他战线上抽调兵力加强给南方集团军群。

但是允诺没有兑现,不久苏军突破了顿涅茨地区第6集团军的防线并向纵深挺进,在海岸边的一个德国军面筋着被合围的危险,尽管向那里派出了两个师的预备队,但是不足以恢复那里的态势。曼施坦因来不及等待希特勒的同意,下令第6集团军撤往后方的“龟”阵地,由此迈开了撤离顿涅茨地区的第一步。当天晚上希特勒给予了曼施坦因以行动自由权,同意必要情况下可以做适当的撤退。

虽然右翼的危机暂时消除了,但是更大的危机却在左翼出现了,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进行了猛烈的进攻,成功了突破了第2集团军的防线,该集团军开始向后撤退,与之友邻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左翼也被迫向后收缩。这里的危机远比顿涅茨地区要严重,因为如果顿涅茨防线崩溃,损失的只是一个集团军,而北翼的防线被突破,苏军直抵第聂伯河一线,那么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克里木半岛)就都被苏军切断后路了。

前线愈加恶化的形势让曼施坦因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他邀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一同前往大本营,谈论德军兵力的分配问题,同时提出了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总参谋长,也就是说要让希特勒放弃作战指挥权。希特勒既不同意放弃指挥权,也没给曼施坦因任何兵力的增援,这场会见没有任何结果。

几天后,陆军总司令仍没有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采取任何有力措施,曼施坦因再次向陆总报告了当前的严重情况,为此希特勒又一次来到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这一次曼施坦因没有再要求做局部的后撤,而是直接要求进行全面的后撤,直接撤向第聂伯河西岸,他指出他的防线的左右两翼都已经无法据守。希特勒再次向曼施坦因做出了允诺,答应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4个师来恢复曼施坦因左翼的态势,而且允诺将A集团军群撤出库班桥头堡以腾出兵力支援南方集团军群。

和以往情况的一样,希特勒的允诺再次成为了空头支票,中央集团军群并没有派出计划中的4个师去挽救曼施坦因危机的北翼,答应的兵力增援也遥遥无期。曼施坦因直接电告陆军总司令部,将于次日下达撤向第聂伯河的命令。这次希特勒急了,让曼施坦因赶往大本营和其亲自商讨,最终希特勒同意了撤退请求,这是希特勒唯一一次同意如此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不止是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也开始撤入第聂伯河防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术预备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术预备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